诗词中用无赖( 三 )


--鲁迅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
--鲁迅...
清平乐,村居古诗中的"卧”是什么意思?清平乐·村居①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
大儿锄豆⑥溪东,中儿正织⑦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⑧,溪头卧剥莲蓬 。
[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
“乐”在此处读yuè 《清平乐·村居》歌曲谱②茅檐:茅屋屋檐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
④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ǎo):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
老翁老妇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
⑦织:编织 。
⑧无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
【译诗】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而又美好,大儿子,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里,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
古诗中表现民风淳朴的句子游山西村 陆游 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译文 [编辑本段]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
注释 [编辑本段]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
⑤:箫鼓:吹箫打鼓 。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
⑦:若许:如果这样 。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
⑧:无时:随时 。
叩(kòu)门:敲门 。
佳句赏析 [编辑本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
赏析 [编辑本段]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 。
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
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 。
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 。
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 。
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 。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 。
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
豚,是小猪 。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