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儿童读的古诗词书( 三 )


有的人说,孩子小,要多读绘本,多背唐诗,说什么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正在大量给孩子读绘本 。
这样说话,就是典型的看表面不看本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为什么国外的孩子要看大量的绘本?因为他们把本民族的人文精华里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到海量的绘本里了,从小就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
他们的文字就是26个字母的组合,简单说就是拼音文字,和我们的汉字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东西,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说不应该人云亦云地提倡孩子小时候不要认字的原因之一 。
人家一边说不刻意认字,一边却非常强调大量阅读讲说,我们呢?那个“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的确不背古文,但是他们背圣经,而且也是从小就背!人家在遵循他们的文化特征、文字特色来教育孩子 。
虽然每天经典朗读的时间可能实际上并不长,但这却是很郑重的一件事 。
我个人认为,有效利用孩子纯净的心田播下经典的种子,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进度和成长规律 。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哪个家庭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但是这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 。
若是天天坚持,日积月累下来,会得到多大的收获?难道这点时间就足以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活动了?有人用排挤效应说话,读经典,孩子根本看不懂,而且有损于探索和自主求知的乐趣,大好时间都被排挤掉了 。
把经典和探索求知对立起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学习经典里的方法、观念,就是为了在探索求知的时候活学活用,灵活机动,而不是保守老成或者盲目冒进 。
学经典是为探索服务而不是阻碍探索发展 。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杨振宁教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小时候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很突出的优势,但是,父亲没有在数学上给他补课,却请雷海宗教授历史系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教杨振宁读《孟子》 。
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孟子》,还给讲许多上古历史知识等古典文化 。
利用几个暑假的学习,中学的年代的杨振宁已经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颇为感慨,说这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化给了他很多不同于西式思维的启发 。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大师,都具备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 。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汉字长大的人,我们的文化的根在哪里呢?我们家长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提供什么为主线的人文滋养,给他们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绘本吗?儿歌吗?还是那些悲天悯人或者慷慨激昂的唐诗宋词?国外的大师,小时候有没有读过大量的绘本,我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是在心里根植了他们本民族的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
中国,还没有一个大师是读唐诗成长起来的,都是从五经四书开始的 。
有人说,你这太夸张了,大部分今天中国的精英都是看小人书长大的啊,也没见他们有什么不妥 。
呵呵,是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到现在物欲横流,拜金拜得失去了底线,社会上最多也只有精英,没有大师!有人问,难道读了这些经典就能成大师了?呵呵,这就好比大师都爱思考,但是爱思考的人并不都是大师一样,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 。
培养人文素养不一定是为了成大师,仅仅为了修身养性有何不妥?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不一定是大师,但是没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一定成不了大师,其实就这么简单 。
发乎上,得乎中,发乎中,得乎下 。
你准备给孩子打的是什么地基?还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整天读这个,也没见什么大师出来啊 。
嘿嘿,不是他们成不了大师,是他们读晚了!他们在大学里读古文,是为了求学,还在解读阶段 。
而民国初期那些大师在这样一个年龄,已经开始用通过古文学到的学问来解决问题了 。
这就是区别,天壤之别!这篇文章来源于我和一个朋友在群里的对话,对方是个对教育有深入研究的人,偏偏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读经典 。
为此我和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
今天把它整理出来,不为别的,只是希望通过我自己个人的视觉,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路 。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抓主线,怎么区别主次,怎么合理安排孩子其实非常有限的时间,这都是我们家长面前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心田,等着父母去播种 。
最后,我想把张子厚的“四为句”送给我的朋友们,这四句话,我曾经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