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远荆门外的诗词鉴赏( 三 )


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 。
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 。
“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 。
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最后以惜别作结 。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 。
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 。
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 。
“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 。
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1、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意对即可)2、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 。
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 。
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 。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
(意对即可)...
【下列对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
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