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华贵的诗词( 七 )


1374 63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1360 64 曹雪芹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1359 65 周邦彦 玉楼春 ...
关于唐朝服饰展开全部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
圆袍翻领后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 。
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 。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 。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
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
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 。
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
”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
”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
”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 。
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
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
唐朝服饰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 。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