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为 抒发了( 九 )


怀念廉颇 , 吊古伤今 , 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
⑸佛狸祠:现实如故 , 百姓麻木 。
3.主旨:这首词通过怀古 , 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 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 , 不图恢复 , 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
《登高》1.诗歌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 , 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 一般指抒情主人公 , 即诗人自己 。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 。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 , 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 , 即“意象” 。
2.诗歌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常用术语: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 豪放/婉约 ,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 事物的“形”与 “神” 。
4.近体诗知识: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 也称今诗 。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 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
②规定诗句数量 。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每两句成一联 , 八句律诗计四联 , 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
又 , 每联中上句称出句 , 下句称对句 。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 , 以五言、七言为主 , 简称五绝、七绝 , 偶有六言绝句 。
韵律与律诗相同 , 只是不一定对仗 。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重在写景 , 以天、风、沙、...
古诗文赏析 选择题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 , 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 称为东都 。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 , 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 飞呀 , 飞遍了整个洛城 。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 , 他倚窗独立 , 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 , 耳听着远处的笛声 , 陷入了沉思 。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 它属于汉乐府古曲 , 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古代离别的时候 , 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 , 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 ,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 ,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 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 , 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是艺术的夸张 , 在诗人的想象中 , 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 ,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 , 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 , 再加上春风助力 , 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 , 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 细细听了一会儿 , 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 , 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 , 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 , 一个场景 , 一种情绪 ,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