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粽子的诗词( 五 )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 , 夫差不听 , 吴国大宰 , 受越国贿赂 , 谗言陷害子胥 , 夫差信之 , 赐子胥宝剑 , 子胥以此死 。
子胥本为忠良 , 视死如归 ,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 ,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 , 夫差闻言大怒 ,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 , 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 昼夜沿江号哭 。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 。
就此传为神话 ,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 令度尚为之立碑 ,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 , 在今浙江绍兴 ,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 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 在新石器时代 , 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
该遗存的族属 , 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 , 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 生活于水乡 , 自比是龙的子孙 。
其生产工具 , 大量的还是石器 , 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 , 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 ,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 大部...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大全端午临中夏 , 时清日复长 。
—— 李隆基《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 , 明朝端午浴芳兰 。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危冠 。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 , 但祈蒲酒话升平 。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 , 楚乡遗俗至今留 。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展开全部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 , 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
《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 , 馆驿楼前看发机 。
鼙鼓动时雷隐隐 , 兽头凌处雪微微 。
冲波突出人齐譀 , 跃浪争先鸟退飞 。
向道是龙刚不信 , 果然夺得锦标归 。
《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 , 时清日复长 。
盐梅已佐鼎 , 曲糵且传觞 。
事古人留迹 , 年深缕积长 。
当轩知槿茂 , 向水觉芦香 。
亿兆同归寿 , 群公共保昌 。
忠贞如不替 , 贻厥后昆芳 。
《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
明朝端午浴芳兰 。
流香涨腻满晴川 。
彩线轻缠红玉臂 , 小符斜挂绿云鬟 。
佳人相见一千年 。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 , 楚人哀不容 。
何尝奈谗谤 , 徒欲却蛟龙 。
未泯生前恨 , 而追没后踪 。
沅湘碧潭水 , 应自照千峰 。
《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 , 忠魂一去讵能还 。
国亡身殒今何有 , 只留离骚在世间 。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 , 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 , 羸躯亦点丹 。
日斜吾事毕 , 一笑向杯盘 。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 , 艾叶黄酒可驱邪 。
骑父稚子香囊佩 , 粉俏媳妇把景撷 。
《已酉端午》【元】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 , 汨罗无处吊英灵 。
海榴花发应相笑 , 无酒渊明亦独醒 。
《七律 ? 端午》【现代】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 , 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 , 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 , 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 , 不似今朝豆味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