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玉 诗词( 七 )


”李益的《写情》也是如此,心底有百般忏悔,也只能化做一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叹息 。
李益的诗是那样好,边塞诗雄浑有力,闺情诗清雅有致 。
“大历十才子”中他是翘楚 。
说他好,那是说得出,拿得出根据 。
曾读他的诗,精彩处叫人忍不住扬眉动目,意态飞扬 。
他的“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有太白的豪放高迈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喜见外弟又言别》)又得杜甫的沧桑沉郁之味 。
李益还有一首诗,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边塞诗之一 。
诗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是李益边塞诗的代表作,气势雄浑,苍劲幽远 。
我觉得气势意境都不像经历过“安史之乱”的离乱,反而很有盛唐恢宏之色,可以和王昌龄的边塞诗比肩 。
李益生长的陇西,曾是汉唐历年的征战之地 。
当年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曾在那里驰骋拼杀,因而留下了很多战争遗迹 。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受降城”,它是汉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接受匈奴投降的遗址 。
李益幼年时就经常在这些战争遗迹上凭吊那些曾叱咤疆场的英雄,长大后又曾亲身经历“安史之乱” 。
他有才情,又有丰富的经历和广博的见闻,是得天独厚的才子 。
如果他不是遇上霍小玉的话,也许他的人生会有另一种轩敞明亮 。
那是在唐大历年间 。
那一年,霍小玉初初长成一个明艳无伦的少女,承母亲的旧技,做歌舞姬待客 。
清丽可人的她恰似一夜芙蕖迎风涉水而来,艳名动长安 。
而李益赴长安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少年登科,更是春风得意 。
他的诗每每是墨迹未干,长安的教坊乐工就千方百计地求来,谱上曲子让歌姬吟唱 。
长安无数豪门贵族请画工将他所写的《征人歌》、《早行将》等诗,绘在屏帏上,视为珍品 。
大历年间的长安城,无人不知李益李十郎的诗名 。
《唐宋传奇集·霍小玉传》里说他:“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 。
”要知道知李益在笔记小说中形象并不好,和绝色佳人霍小玉的这段生死畸恋,几乎使他的诗名丧尽 。
很多人只记得他是那“才子佳人”故事里始乱终弃的负心人,因此小说里对他这样的评价应该算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
日渐地,霍小玉也听闻了他的才名 。
她在饮宴间时常会唱到他的诗词,李益的《江南曲》听她唱来,格外悠然婉转 。
每每当霍小玉慢转明眸,轻舒玉腕,按弦调歌,唱“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时,她神色幽怨,就好似兰花瓣落玉露,一咏三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
与她同席的人不免难过忧伤,却更被小玉的清新雅饬所袭倒,流连忘返 。
从一开始霍小玉和李益之间就有一种明明暗暗的牵扯,生生死死纠缠不休 。
久了,大家都知道长安名妓霍小玉唱李十郎的诗词是尽得其中三昧;再后来,连母亲也看出她对这个李益有些意意思思 。
求古代悲情女子故事,诗词案例一:不过如此——祝英台展开全部梁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它不是墓穴阴森森地合上,故事就带着凛冽之气地结束,它化了蝶,象征着高尚的爱情挣脱封建主义牢笼,以另外的方法获得自由,双宿双飞去 。
这个开放式的尾巴使整个故事变得抒情而唯美,无限开拓了想象空间 。
整个梁祝的故事,其实是祝英台一人在独撑,而梁山伯更像是芭蕾舞中的男伴,起的是烘托作用 。
要么是祝英台演技太好,要么是梁山伯实在迟钝 。
三年来,对于祝英台的性别从不怀疑,十八里相送时,祝英台的种种借物喻人,都像是对牛弹琴,搞不好,梁山伯还以为祝英台有断袖之癖 。
其实马文才也很委屈,他连面都没露,就成了第三者,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进了别人的坟墓,叫他怎么不郁闷 。
梁祝这样的悲剧是肯定不会再有了,现在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求学的,工作的,婚嫁的,想要嫁给男子,也没有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压着,而父母的权威性也沦落为参考意见 。
可我们这些祝英台真的如愿以偿嫁给了梁山伯,却苍凉地发现,其实梁兄不过如此 。
案例二:燕子楼的悲剧——关盼盼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氏 。
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