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美作文( 二 )


又如李白的诗歌 , 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 , 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 , 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 。
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 , 无不热血沸腾 , 深受感染 。
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 , 那就更好了 。
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 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 , 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 , 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 , 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的民族情怀 , 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 , 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
再次 , 感悟诗词情感意蕴 , 吟诵使之融为素质 。
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 , 又知其所以然”后 , 还要“感其然 , 悟其所以然” , 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 , 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 。
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 。
一定要出声地读 , 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 。
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 , 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 。
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 , 陶冶了情操 , 也培养了素质 。
久而久之 , 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 , “和”了点 , “儒”了些 。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 , 儒商的部分文化素质 , 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 。
随之而来的是 , 所培养出来的儒商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 , 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 。
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的儒商 , 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 , 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 , 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我身边的诗词之美 作文古诗是凝固的旋律 , 是智慧的乐章 , 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 , 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
古诗 , 文有尽而意深远 , 是美的享受; 古人 , 时有尽而智恒远 , 是爱的凝聚 。
古诗 , 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
当你吃饭时 , 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 , 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 , 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 , 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 , 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 , 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在我们的生活中 , 古诗到处可见 , 虽只有寥寥几行字 , 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 。
古往今来 , 诵读古诗的人很多 , 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 。
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 , 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 , 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 , 让你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 , 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 , 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 , 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作文:古诗中的美古诗是凝固的旋律 , 是智慧的乐章 , 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 , 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 , 文有尽而意深远 , 是美的享受; 古人 , 时有尽而智恒远 , 是爱的凝聚.古诗 , 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 , 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 , 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 , 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 , 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 , 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 , 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 , 古诗到处可见 , 虽只有寥寥几行字 , 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 , 诵读古诗的人很多 , 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 , 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 , 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 , 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 , 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 , 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 , 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张博雅原创于北师大校园. 北京海淀区师大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博雅点评:作者熟练运用修辞 , 尤其是排比 , 增强了文章语言节奏和气势.文章语言凝练、丰富 , 带领读者走进了诗歌的美好世界.小作者也倡导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 , 体会古诗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