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女子 诗词( 三 )


一缕情丝,总是要以所爱的男子为寄托,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 。
在古人笔记中传世的爱情故事处处可见古代女子以秀发相赠、以身心俱陈的笃定情长,而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 。
剪下一缕青丝当做信物赠给情人时,她并不知道那丝丝缕缕最终缠住的只是自己 。
有一个上古时代的传说: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
”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脚步,女神恋恋不舍化做飞虫拦住了他的去路想挽留他,廪君就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
” 【梳篦】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 。
梳篦使头发洁净无尘、丝丝相现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 。
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制复杂、装饰考究,但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 。
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 。
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
【化妆品】 战国时期的女子已开始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 。
宋玉之《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
”之说 。
《韩非子》也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
”当然,最有名的话还是出自《战国策》中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古代的妆粉,有两种成份,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 。
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
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 。
除米粉、铅粉外,妆粉也有用其它物质制作的 。
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细软的矿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
粉的颜色也从原来的白色增至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 。
古代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是胭脂 。
胭脂亦作“焉支”、“燕支”,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也是妆面的主要用品,类似今天我们用的腮红 。
【手帕.穿心合...
在元朝之前闺阁女子的称谓??请历史达人解惑~~我知道元朝之前小姐...宋朝对小姐的称呼,决不是指富贵人家的女儿,而是类似于今天的三陪女郎,富贵之家的女儿,则称小娘子或女娘子 。
宋代以后,豪门大户家的女儿皆称“小姐”,隐含尊贵之意,尤其多见于官宦家庭 。
元剧中开始频繁使用“小姐”一词,如《西厢记》中小姐崔莺莺 。
明清时期,“千金小姐”的形象经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明清小说中的“小姐”一般是指大家闺秀 。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 姑娘,在《红楼梦》中经常见到 。
女流、淑女,常用在文学作品中 。
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糟糠之妻”等等。
中国古代只有李清一位为女词人吗展开全部 不,还有很多,但是一般而言,古代女性的诗词很少有,即便有,也很少流传下来,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古人认为女性“无才便是德”,对于女性读书识字不以为然,认为女性就是“德容功貌”,认真学习女红、学习相夫教子才是正经,女性读书识字就被人视为不务正业 。
二是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外言不入内,内言不泄于外”,也就是外面男人交际时的话不要回家给老婆说,闺阁中女性的文字、话语只在女性朋友之间传递,不应该泄露给外人知道,否则就是一种轻佻的行为 。
比较典型的如朱淑真 。
在南宋时期就是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且在当时已经与李清照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