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有关诗词( 二 )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
”因大笑而别 。
4、望江南宋代:张继先西源好,人在水晶宫 。
长愿玉津名濯鼎,恰如龙井到天峰 。
的的好遗风 。
清彻底,岂忤李唐隆 。
自浸岩前石洁,不笼天外岭云浓 。
澄彻莹怀中 。
5、寻龙井杨老唐代:刘长卿柴门草舍绝风尘,空谷耕田学子真 。
泉咽恐劳经陇底, 山深不觉有秦人 。
手栽松树苍苍老,身卧桃园寂寂春 。
唯有胡麻当鸡黍,白云来往未嫌贫 。
1、龙井题名记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 。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
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
(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
赏析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 。
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 。
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 。
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 。
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 。
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 。
”(《秦太虚题名记》)《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 。
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 。
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 。
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
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 。
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
2、秋日游龙井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