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词西江月( 四 )


西江月辛弃疾是词吗?..... 是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
可以用上述关于词的内容来分辨是不是词
辛弃疾的西江月全诗是什么意思西江月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
赏析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

【辛弃疾诗词西江月】

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
鉴赏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