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诗词 蝉

夏至 诗词 蝉

带蝉字的诗句以蝉品行高洁 。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 。
五六句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君”二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中晚一绝也 。
〈唐律消夏录〉 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 。
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 。
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仅有200种 。
它们在自然界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 。
蟪蛄,体长约2厘米,全身黑褐色 。
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员,鸣声尖而长,连续不断 。
蚱蝉又叫知了、鸣蝉,在这个小家族中个头最大了 。
体长约4厘米,混身漆黑发亮,鸣声粗犷而宏亮,鸣声高亢响亮,像是男高音 。
不过,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每当中午时分,当群蝉齐鸣时,颇有扰人休息之嫌 。
鸣鸣蝉个性孤僻,只在山区分布,叫声总是“呜呜呜……哇”的悲哀凄惨的声调,好像是在哭泣 。
伏了蝉到夏至时才登台歌唱,“伏了、伏了”地连声不停,伏天刚到,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伏了” 。
也许它是好意,提前告诉人们伏天就要结束了,请做好气候变凉的准备 。
寒蝉,体长约2.5厘米,头胸淡绿色,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故又称秋蝉 。
寒蝉入秋才开始鸣叫,它们的歌唱才是这场“蝉声系列音乐会”的压轴曲 。
不过它们只是“滋滋滋”地一个音符,唱得太单调,其艺术水平实在不堪担负压轴的重任 。
蝉之所以能鸣叫,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一对鸣器,由鼓膜和鼓膜组成,当膜内发音膜收缩时,便产生声波,发出嘹亮的声音 。
不过别忘了鸣器只雄蝉才有,雌蝉是“哑巴” 。
蝉属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 。
一般生活史都较长,2~3年完成一代 。
最著名的种类要数美国的17年蝉,此外还有3种13年蝉,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寿星 。
蝉的生活方式较为奇特 。
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 。
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 。
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 。
老熟幼虫爬出洞穴后,慢慢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处裂开 。
不久,成虫爬出蝉壳,经阳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 。
羽化过程约需1~3小时 。
成虫飞向丛林树冠,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对林木、果树等造成危害 。
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 。
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完卵后也相继死亡,从而完成其传种接代的使命 。
捉蝉不同于捉其他的鸣虫 。
蝉有趋光性,当夜幕降临,只需在树干下烧堆火,同时敲击树干,蝉即会扑向火光,此时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稳,非常有趣 。
有方言称蝉:蛈蛚 蛈蛚龟儿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