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爱的古诗词

怜爱的古诗词

关于母爱疼爱孩子的古诗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关于亲情的古诗(一)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简介】李白(701—762)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他是盛唐时代思想文化哺育出来的时代骄子,他的思想和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时代特征 。
【诗文解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思乡名诗 。
静静的夜晚,床前被明月的光辉照得一片洁白,几乎使人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霜 。
仰头看看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深怀念遥远的家乡 。
【词语解释】静夜思 : 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
疑 : 怀疑,以为 。
举 : 抬、仰 。
二)春望 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诗文解释】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
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
诗人感触异常 。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
【杜甫简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