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诗词( 五 )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 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 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 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但见长江送流水” , 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
人生代代相继 , 江月年年如此 。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 , 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 , 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
月光下 , 只有大江急流 , 奔腾远去 。
随着江水的流动 , 诗篇遂生波澜 , 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
江月有恨 , 流水无情 , 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 , 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
白云飘忽 , 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
“青枫浦”为地名 , 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 , 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 , 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 , 一种相思 , 牵出两地离愁 , 一往一复 , 诗情荡漾 , 曲折有致 。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 , 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 , 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 , 悲泪自出 。
诗篇把“月”拟人化 ,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 , 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 , 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
它要和思妇作伴 , 为她解愁 , 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 , 反而思念尤甚 。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 , 可是月色“卷不去” , “拂还来” , 真诚地依恋着她 。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 , 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 , 此时此刻 , 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 , 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
望长空:鸿雁远飞 , 飞不出月的光影 , 飞也徒劳;看江面 , 鱼儿在深水里跃动 , 只是激起阵阵波纹 , 跃也无用 。
“尺素在鱼肠 , 寸心凭雁足” 。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 , 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 ,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 , 春光将老 , 人还远隔天涯 , 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