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唐宋诗词( 二 )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茶 [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
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 。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 。
茶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盝 。
玉鼎注漫流,金碾响丈竹 。
侵寻发美鬯,猗狔生乳粟 。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
茶花二首 [宋]苏辙 (之一) 黄蘖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 。
久疑残◇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 。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 。
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鉏 。
(之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
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 。
开落空山谁比数,?A烹来岁最先尝 。
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
茶磨二首 [宋]梅尧臣 之一 楚匠?凵焦牵厶次?辍?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 。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
茶灶 杨万里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 。
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
夏日闲居 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
草长睛来地,虫飞晚后天 。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1125-1210)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莫分茶 【北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
儿童如何学好古诗词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