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美好的诗词

李清照美好的诗词

李清照优美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