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什么古诗词( 二 )


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 。
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 。
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 。
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 。
”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 。
”(皆见《爰园词话》) 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 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 。
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 。
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 。
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
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 。
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 。
圣师删以为经 。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 。
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
”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 。
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 。
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 。
”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 。
”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 。
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 。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 。
”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 。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卷...
谁知道诗词的三个境界是什么[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十年戎马心孤单是谁的诗词 西汉诗人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东汉 佚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