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渭南现代的古诗词

描写渭南现代的古诗词

一首古诗词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

【描写渭南现代的古诗词】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
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 。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
【解题】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
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
【注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
贾亭:即贾公亭 。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
该亭至唐代末年 。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
初:副词,刚刚 。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
啄:衔取 。
燕子衔泥筑巢 。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
侧重禽鸟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
渐:副词,渐渐的 。
欲:副词,将要,就要 。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
才能:刚够上 。
没:遮没,盖没 。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
侧重花草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 行不足:百游不厌 。
阴:同“荫” 。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
【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
一场春雨刚过 。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