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渭南现代的古诗词( 十 )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
”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南宋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 。
其词极有特色,以分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
注释 选自《白氏长庆集》 。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
2、贾亭:即贾公亭 。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
该亭至唐代末年 。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
初:副词,刚刚 。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
啄:衔取 。
燕子衔泥筑巢 。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
侧重禽鸟 。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
渐:副词,渐渐的 。
欲:副词,将要,就要 。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
才能:刚够上 。
没:遮没,盖没 。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
侧重花草 。
6、行不足:百游不厌 。
阴:同“荫” 。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
7、暖树:向阳的树.译文 钱塘湖春行 行走在西湖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
赏析 对偶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