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过年习俗和趣事,余姚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我要写作文 最好详细点 !( 二 )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十三日至十八日,宗祠挂灯结彩,挨家串户调车子灯,舞狮子灯,演灯头戏,十三日为上灯夜,女孩子穿耳裹足 。家家团聚吃汤团,谓之“吃元宵” 。民国中期开始,此俗逐渐消失 。1979年灯节复兴 。是年 , 余姚城区“灯展”丰富多彩,泗门镇舞狮子灯活动轰动附近乡村 。
清明节――缘门插柳,食艾青麦果、艾青团或饺,还食苜蓿(称“亮眼草子”) 。节前节后十余天 , 宗祠祭祖 , 家家上坟 。城镇男女青年赴郊外赏春色,游览名胜古迹,俗称“踏青” 。建国后 , 渐兴春游,扫烈士墓 。上坟尚存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名“端阳节” 。节前姑娘缝制各式香袋,有鸡心形、菱形、粽子形、虎头形等等,内装雄黄、樟脑等香料 , 或挂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 。门前悬艾株,插菖蒲 。中午,食“五黄”(雄黄酒、雄黄豆、黄鳝、黄豆、黄瓜)、花糕、巧粽、茶叶蛋,取酒中雄黄在小孩额上画“王”字 。在后门壁角喷洒雄黄酒,以麦须、艾叶烟熏,以除秽消毒 。城区、石堰(今属慈溪市)一带赛龙舟 。今仅存吃粽子和茶叶蛋等 。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 俗称“七月半” , 亦名“鬼节”,以素食祭祀祖先,请吃“七月半饭” 。七月十三至十八,僧寺办斋,庙宇演目连戏,调吊、调无常、放焰口,超度冤鬼 。此俗今废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节前 , 亲朋互赠月饼等礼品 。是夜,合家团聚室外吃月饼、水果赏月,有的还备酒菜酌饮 。70年代中期始兴集体赏月 。今旧俗复兴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是日 , 登高,食花糕 。农村裹粽子,山区则食“山芋艿烩鸡娘” 。此俗今罕见 。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俗称“三十年夜”、“过年” 。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称日为夜,俗称“二十夜、廿一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 , 廿九称三十年夜)” 。廿三夜送灶君上天 , 此日前要“掸尘”(今称大扫除) 。“廿三夜”晚饭前于灶龛前设供祭灶君,撕下灶君像朝天焚烧,称送灶君上天 , 至除夕换上灶君新像 。此俗建国后渐废除 , 但大扫除一直坚持 。廿三夜前后 , 做年糕,办年货,准备菜肴过年 。“三十年夜”,设影堂祭祖,剪贴春联和元宝、双喜字,家家户户布置一新 。傍晚分岁,吃年夜饭,家家团聚,因故未到者,虚蛇一盅一筷,以示“团圆” 。后长辈向晚辈分“压岁钱” 。是夜,火烛高照 , 放鞭炮,合家团聚欢娱,称之“守岁” 。建国后 , 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动逐渐减少,春联亦推陈出新 。80年代复兴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