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是什么,什么是上元节?( 六 )


魏晋时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 , 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
根据《岁时杂记》记载 , 道教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由这三个节日组成了道教的“三元说” 。中元节则是鬼节,下元节是水官解除日,而上元节就是今天的元宵节 。
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 。由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并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 。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 , 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 , 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 , 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 , 定正月十五为“上元” , 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 , 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 , 又称上元 , 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 , 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 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