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风俗和意义,春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三 )


③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 。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 。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 。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 后来 , 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
④年糕和饺子:年糕 , 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 , 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 。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 。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 , 或“水角儿” 。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 。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所以 , 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 。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 。古代缺乏肉食 , 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 , 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春节时吃上饺子 , 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
⑤朝正和拜年: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 , 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 。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 , 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 , 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 。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 。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 。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 。如果亲戚朋友多 , 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 , 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 。除夕守岁 , 初一向父母拜年 , 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 。再次,向朋友拜年 。再后 , 人们开始逛庙会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 。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