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穿洞的地点原理及发生时间,古人的思想有多奇妙,为何能让颐和园十七孔桥上演金光穿洞景观?( 二 )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孔详情:
十七孔桥在冬至前后会呈现红光穿桥洞的奇景 。古人在建造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 , 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 , 呈现“红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造园设计者的神来之笔 。
皇家园林颐和园中著名的十七孔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 即1750年,桥面宽8米,桥高7米,长150米,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恢宏之感 。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都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 , 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十七孔 。十七孔桥 , 由于桥孔大小不一 , 桥面像一张弓,又像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非常壮观 。
每年只有在冬至前后的几天里,才会出现如此奇观美景,金黄色的余晖将17个孔洞全部穿透照亮 。一年之中,能看到此景的时间仅仅几天 。
“金光穿洞”现象的出现,简单来讲:日落的方位随着季节是在不断变化的 , 好比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 ,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上,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了美景 。

金光穿洞的地点原理及发生时间,古人的思想有多奇妙,为何能让颐和园十七孔桥上演金光穿洞景观?

文章插图
3、颐和园十七孔桥出现金光穿洞,此类景象是如何形成的?“金光穿洞”景象的形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古人在建造十七孔桥的时候根据相关知识,使得冬至前后的落日光辉正好照射在十七孔的孔壁上,从而呈现出金光穿洞的壮观景象 。位于北京西北郊外有一座翁山,山下有一个湖泊 。因为有山有水,所以自元朝时期开始皇家便在此修建行宫 。等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因为西郊园林的不断增多,园林用水量因此持续增加 。
为了缓解园林的用水压力,乾隆在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时下令拓挖翁山山下的湖泊,便将其改名为“昆明湖” 。因拓挖昆明湖而多出来的土堆则被堆积到翁山处,而翁山也于这个时期被改名为“万寿山” 。这昆明湖与万寿山便就是颐和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昆明湖占据了该园林面积的四分之三 。此外,颐和园内不同风格的建筑多达三千多座 , 其中包括佛香阁、长廊、谐趣园等等 。
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也是该园林中极具知名度的一处景观 。这座十七孔桥是为连接南湖岛而修建的石桥,该石桥长达一百五十米,桥下共设有十七个桥洞 。这座石桥之所以设计成十七个孔,其原因在于古代帝王偏爱“九”这个数字 。以十七孔桥最中间的大孔洞为始点,不管向左数还是向右数都为“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