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由来是什么,春节的由来( 五 )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 。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 , 贴红纸,守更待岁 。到了第二天 , 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 。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 , 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 , 上半部分像禾苗 , 下半部分像人形 。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 。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 。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 。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 , 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 。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 , 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 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 , 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 。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 , 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 , 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 , 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