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什么是科学技术?(12)


很早有人就认识到了科学是一项社会事业,但其意义是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深化的 。而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们不易理解的 。知识表现在书本里怎么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呢?不能被别人理解,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这本身就不叫知识,为什么还要强调其社会性呢?这是因为科学对知识的认识要远远比其它对其的认识严格 。不管对巫师、宗教徒、平民还是科学家来说 , 知识都是指正确的陈述,正确的预见 , 即知识就是人认为的“真理” 。但只有科学家才非常严格地审视“真理” 。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语句(常称为公理)是否来源于直觉、实验或有充分理由,而且严密地审查推导过程中的任何细节,并考查其任一导出结论是否与实验或生活经验相冲突 。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能做的 , 因此需要教育 , 需要许多的科学家的共同劳动,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 。随着科学的越来越发达,科学的复杂程度越高,其社会性也就越强 。
“最逼近真理”是强调科学的特质,与其它相比,科学最强调怀疑,因为科学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觉为前提的 。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虽然科学追求的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并不是一回事,知识再正确 , 也只是逼近对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观世界 。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 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 。而范德瓦尔斯对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气那样的真实气体 。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 , 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 。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 。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达出来 。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 。
“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该定语反映了科学对完美的追求,强调了科学也有个成长过程 。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 , 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 。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 。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 , 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 。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 , 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 。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