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是什么,一般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六 )


1.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1843-1844年,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对黑格尔的政治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它决定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完全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变成了谓语.而发展却总是在谓语方面完成的.”他还说:“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3](P14、10)在这里,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主宾颠倒方法,以反思辨的方式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已从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他所理解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没有具体阐明为什么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尽管如此,手稿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仍不失为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一个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3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在这里阅读了一系列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萨伊、穆勒、李嘉图、斯卡尔贝克等的著作,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此时,马克思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所以手稿中夹杂着大量非常琐碎的东西.但是,从手稿的内容来看,最重要的是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四个要点: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与此同时,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在他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P310)所以“世界历史”的阶段性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形式来进行划分.由此出发,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劳动被扬弃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2.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1845-1849年,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而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4](P80)由此出发,他以社会的生产工具形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分工等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4](P103-104)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