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素质措施,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 二 )


科学文化素质措施,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

文章插图
2、怎样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切入点 确立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
设计一堂探究活动课,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把精力放到了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问题 。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追求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过程和价值” 。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 , 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 。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 。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 , 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 。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 ,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
提供结构性材料 锻炼思维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 , 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 。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 。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
动手之前先动脑 提升思维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饶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 , 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前准备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