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怎么写?( 五 )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 根据内容可将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最可爱的动物是大熊猫 。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具体介绍大熊猫 。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介绍大熊猫可爱的外形特征 。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说明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 我们要爱护大熊猫 。
〔语意理解〕
“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 , 最可爱的要数大熊猫了 。”
这句是全文的开头 , 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写作的对象大熊猫 , 于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大熊猫的无比喜爱 。
“大熊猫身子胖 , 尾巴短 , 毛很光滑 。四肢和肩膀是黑的 , 身子和头是白的 。最有趣的是一双圆圆的黑眼圈 , 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 。”
这段话介绍了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 作者抓住了大熊猫的特点 , 从整体到局部 , 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个角度来介绍大熊猫 , 使我们对大熊猫既有整体把握 , 又有形象的感觉 。“身子胖 , 尾巴短 , 毛很光滑” , 连用几个短句 , 从整体上介绍 。“最有趣的”于整体中突出局部 , “圆圆的”“毛茸茸”两个叠词把熊猫的样子描写得惟妙惟肖 , 而且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
“大熊猫小时候很活泼 , 喜欢爬上爬下 。长大以后不大爱活动 , 常常用爪子抱着头 , 呼呼大睡 。它睡着的时候 , 你去逗它 , 它睁开眼睛看看你 , 又呼呼地睡了 。它睡醒了 , 就摆动着胖胖的身体 , 走来走去找东西吃 。”
这段描写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 , 首先将小时与长大后两种不同时期的行为进行对比 。描写了活泼好动 , 机灵可爱的小熊猫 , “爬上爬下”一个动词很形象地描绘了小熊猫好动的个性;描写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 ,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睡觉”这一细节不惜笔墨进行描写 。“常常”表频率 , 说明经常 , “抱着头”很形象地描摹睡觉的状态 , “呼呼”更显出它睡得香甜 。尤其是“逗它”的细节的描写 , 更是活灵活现地把一个不大爱活动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摆在读者面前了 。然后作者又将睡觉时与睡醒后的大熊猫进行对比 , “摆动”“胖胖”“走来走去”形象、贴切地描绘出大熊猫的样子 , 我们看出这真是一只“懒”熊猫 , “馋”熊猫 , 可爱的熊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