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怎么写?

今天,我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我想到了这样一种方法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经过我的默读,我知道了它的大致意思在万里长征中过草地时,前面的部队饿了还可以挖一些野菜吃,而后面的部队却什么也吃不着了,彭德怀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忍痛割爱,把陪伴自己多年的大黑骡子连同其它牲口全部杀掉,解决当前困难,可自己说什么也吃不下这么一件事 。在这篇文章里基本都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发生的内外言行,其中: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和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两句更能体现出彭德怀是多么爱大黑骡子,又是多么舍不得大黑骡子呀!
接着,我又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了一下这篇课文 。读了之后我发现,老警卫员像是一种“反派”人物,他极力劝说彭德怀不要杀黑骡子,因为它为革命立过功 。我在课上曾经说过“欲扬先抑”是一种能更进一步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好方法 。而彭德怀却执意要杀大黑骡子 。
最后我用诵读法又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不仅让我对它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还让我都差不多能背这篇课文呢!
不仅是《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这种联想三读法已让我受益无穷!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怎么写?


“同学们,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正当我伴着深沉的音乐边向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故事,边板书课题: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崔老师,您把课题写错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而您把‘他的’两字漏掉了!”教室一阵哗然,许多学生也都“是呀”、“对呀”地附和着 。
我仔细一看,真的!由于我一时疏忽,竟犯了一个教师不该犯的错误 。面对评判他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五年级学生,我是不露声色地迅速添上漏掉的两个字,还是维护师道尊严,自我辩白呢?我略一思索,突然灵机一动,真诚地对那位学生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和勇气!谢谢你给我指出错误,更要感谢你打开了我的思路 。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添上这两个字后,与先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呢?”说着,我便用红笔在“大黑骡子”前,郑重其事地添上两个大大的字——“他的” 。
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
“加上这两个字后,我觉得这头大黑骡子不是别人的,而是彭德怀同志的 。”
“第一个题目讲的是彭德怀与普通动物之间发生的事 。而我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中体会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大黑骡子一定是他的心爱之物 。”一学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惊喜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