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目裂眦成语故事怎么写?

瞋目裂眦成语故事
【瞋目裂眦成语故事怎么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 ,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 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瞋目裂眦成语故事 , 希望有所帮助!
这个成语故事见于《战国策·燕策三》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 。
战国时代的末期 , 燕国的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 , 秦王对待他很不礼貌 , 他便逃了回来 , 并且决心要报仇雪恨 。后来 , 太子丹请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 , 要他去刺杀秦王 。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他 , 把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 才请荆轲以燕国使者的名义 , 到秦国去见秦王 , 以便伺机行刺 。
荆轲本来不愿意当刺客 , 他认为刺死秦王倒不是难事 , 可是仅仅刺死一个秦王 , 没有多大意义 。不过 , 太子丹的爱国行为和诚恳待人的态度 , 感动了他 , 所以他答应去见秦王 , 并且提出建议 , 进行了各种准备 。他还另外邀了一位勇士和他作伴同行 , 打算劫持秦王 , 胁逼他签下正式文件 , 同S7:把侵占各国的土地全部归还各国;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 他不想把秦王简单地刺死了事 。可惜他的这种打算 , 太子丹并不了解 。临走的那天 , 荆轲等待他所邀的人 , 别人也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太子丹以为他变卦了 , 便催促他起程 。他愤怒地说:“不准备活着回来 , 只准备白白送死 , 难道还不容易!那不过是小孩子的行为而巳!好吧 , 既然催我走 , 那就走吧 。”
人们对于荆轲的这几句话 , 仍然没有正确理解 , 只觉得非常伤心 , 难受 。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 , 包括击筑的能手高渐离 , 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 , 一同相送 。直送到易水旁边 。他们挥泪诀别 , 将要分手的时候 , 髙渐离击筑 , 荆轲合着音乐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 , 激起了全体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情绪 。荆轲唱着 , 头也不回地走了 。
《史记·刺客列传》描写易水送别这一情景时的原文是这样的:“……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 , 荆柯和而歌 。……士皆瞋目 , 发尽上指冠 。”

瞋目裂眦成语故事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