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二 )


2.字理识字学习“终” 。绞丝旁表示织布,冬天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在这里冬表示结束的意思 。终字原指布织完了,现在指结束了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字规律来识记生字,使学生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 。
3.做动作学习“跑”带有足字旁的字 。编儿歌、做动作,既使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又及时得到休息,劳逸结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
4.用投影仪指导学生书写,对学生掌握不好的字的结构及时指导,写字训练扎实有效 。
二、注重语言训练 。
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一年级虽然年龄小,但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应该有重点的积累语言训练 。
例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说:“我在公园看到的花,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红的??”、“我来到学校,看到同学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擦黑板??”,同学们各抒己见,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用词语,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 。
三、行为对比,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特点 。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 。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 。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
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课文学习,已经初步懂得了找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接着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 。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开启孩子的多元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让孩子的语言在交锋中砥砺,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在思考中绽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