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反思(15)


……
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对春天的种种感受汇聚成一首首小诗 。有的写道:春天 , 是个害羞的小姑娘 。/她乘着春风悄无声息地来了 , /躲在小花彩色的笑靥里 , /藏在小树绿色的手臂里 , /钻在小河哗哗的琴声中……还有的写道:春天 , 是个美丽的小姑娘 , /她带着甜甜的小意款款而来 , /嫩绿的小草是她的眉毛 , /绽放的野花是她的眼睛 , /柔软的柳条是她的秀发……
反思: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 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 。”因此案例中 , 教师让学生潜心会文 , 充分与文本对话后 , 谈谈对春天的感受 。其实也是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学生有了文本的凭借 , 谈感受自然是水到渠成 。而值得一提的是 , 当学生在谈感受时 , 教师千万不能冷眼旁观 , 以防学生漫无目的地无端发散 , 过度进行个性化解读 。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 , 学生海阔天空 , 说短道长 , 气氛似乎很热烈 , 但实际是彩色泡沫 , “繁花满园未必是春 。”因此 , 当一个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是活泼的” , 教师并未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 , 而是在肯定其会读书 , 会思考后 , 便锁定“活泼”这一感受 , 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 激发想象 。这一引一拨 , 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 。想象是如此的丰富 , 假如没有这一环节的停留、挖掘 , 学生只是肤浅、走马观花似的多元解读 , 那么课堂上诗情迸发的镜头也就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 , 还有赖于教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 。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 , 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 , 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 , 心与心的接纳 , 情与情的接触 。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改改课文 , 做回诗人”的大胆想法 。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 , 教师除了大加鼓励 , 还可帮其“扶上马 , 送一程” ,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 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 , 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 , 拓展学生的语文空间 。《找春天》一文语言优美 , 充满诗意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 把课文改成诗歌 , 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还充分利用文本来拓宽学生写话的空间 。由此可见 , 教材不应是码头 , 而应是航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