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三 )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是的,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
1、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 , 曲调健康朴实 , 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 ,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 ,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 , 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 , 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
2、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
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 。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 。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 。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 , 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 , 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