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形态,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 三 )


3、气温: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 , 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
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国北方多为分散式 , 南方多为聚合式,因为东北、华北气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为了争取较多的阳光,故分散房屋,加大院子 , 以增加阳光接触面,延长日照时间,并且很注重房屋的朝向(多为座北朝南),而到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光热充裕,为减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狭小,以便遮阴,南方地区的房屋朝向也较乱 。
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为适应该地潮湿炎热气候的需要,房屋建筑采用敞厅,天井通廊等开畅通透的布局,墙的外面多抹白灰以减少阳光的吸热效应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极大,终年风强雨少,故采用石造的平顶厚墙建筑,白天利于厚墙吸热,到了夜晚厚墙散热,恰可增温去寒 。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为了避免寒风的侵扰,避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 。如中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是朝南开的 。
4、水源:
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 。即使在中国广大的湿润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 , 规模较大 。在水源供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 。
如在江南地区,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麓和开阔的河谷平原,这与居民用水等有关 。山区的孤村或寺院也多建在泉水出露处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村庄之间多靠舟楫往来,很多村庄皆沿河分布,临水建筑,真可谓“人家尽枕河”了 。
5、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 。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聚落
一、聚落的定义: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
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的外部形态(轮廓形态) 。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主要交通线对聚落的影响:一方面,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 典型案例:嘉兴 。另一方面 , 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典型案例:扬州 。
三、聚落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