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读后感如何写?( 七 )


本文看似随性散漫 , 实则严谨缜密 , 构思精巧 , 形散神不散 , 文章开始叙写“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 , 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 , 忽而笔锋一转 , 由母亲写到作为女儿的“我”眼中的父亲缓缓消失的背影 , 及后来目送父亲进入火葬场那一刻 , 前后的叙写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 , 可实际上确有着内在的契合 , 作者在这里叙述得是生命轮回起止的过程 , 是一个生命的开始 , 是成长与自立 , 而对于作为女儿的“我”来说 , 目送着日益衰老的父亲 , 这是以父亲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 , 走向那生命的衰老与终点 , 而这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情感历程 。在至亲的注目中 , 人完成了生命的一切程序 , 正如梁衔所说:“散文 , 是一种深湛而美妙的艺术 , 它最大的特点便是‘散’ , 散得让你无所适从 , 它是文学形式中的醉拳 , 看似醉 , 却路数不乱 , 绝招暗藏 。”也正是如此 , 这篇文章也显得那般不同寻常 。
灵悟的言语
貌似平淡的语言却透着另样的味道 , 发人深省 , 如文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 , 但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 , 一件事情的结束 , 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这句话似写出了儿子从幼稚园毕业要上小学的过程 , 事实上又何尝不是一句生命的真谛 , 蕴含了生命必然的成长过程;生命就是这样 , 一个终点必然联系着另一个起点 , 另一个起点再走向终点 , 终点再走向起点 , 如此轮回 , 周而复始 。作者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 , 使平凡的语言也闪现出了灵性的光辉 , 具有内在的张力 , 这 , 也不正好实现了她对散文语言的主张 。散文不应戴任何面具 , 主题 , 语言和个人心灵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 , 最好的散文是洗净所有的语言污染 , 找回语文本来的灵性 , 把真正的生活融入进去 。
深刻的意蕴
写实的手法——选取了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事 , 作者却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 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 别有境界 , 如文中无论是”我”手牵手送儿子上学 , 在穿梭纷乱的的人群中 , 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 还是儿子长大后 , 我仍只能远远的看着他的背影 , 进入不了他的内心等等 , 这些生命实景写生 , 每日都会在我们身边或身上上演的情节 , 被作者以冷静的态度审查后 , 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 体会到了另一种感悟 , 正如当代散文家刘亮程说:”作者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 , 但在此之前 , 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 一个有价值的作者更要关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 , 它们构成了永恒 。”的确 , 就是这些造就了《目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