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怎么写?( 九 )


我的父母生于50年代,是改革开放中第一批走出去的农民 。他们常跟我们说:“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更不可能把你们培养成才 。”如此说来,我家又是时代浪潮上的新家庭,家风也映照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家里人口众多,传统的农耕劳作已然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乘着改革开放的契机,父母成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批实践者和受惠者 。从步行的担货郎到批发店面的经营,从传统的家庭磨坊到电商业务的拓展,父亲母亲用他们的胆识、责任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父亲颇爱毛泽东的诗词,更是常常吟诵“欲与天公试比高”,用他的话来说:“历代皇帝也是爹妈生养,有什么好怕比不过的” 。话糙理不糙,在父母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改革创新的力量 。
记得第一次做麦芽糖的加工生产,父母几乎倾其所有,期望能一举成功 。但因经验不足,储藏方面出现了纰漏,最终致使麦芽糖几乎都变质了 。那是90年代初,电话还不普及,父母只好骑着车一户户地去通知零售户,并且全额返还定金 。而后的几天,父母则带领我们全家一起收拾厂房,清理麦芽糖 。虽然损失惨重,背负了大量的外债,但我们赢得了口碑和信誉 。父母最后决定远赴上海做生意,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还清了所有的外债,我家则成为当地第一户起屋造楼的人家 。现在我们遇见任何困难,总能想起那段时光,想起父母坚毅的背影、豆大的汗珠,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向上呢?正是这种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正是这种“与人为善、与天比高”的家风继承,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形成了一种友爱互助的关系,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
当你感喟“古风不在”,何不重返家风?当你亟需正能量,何不重返家风?也许只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回忆,却能让你收获最本真的感动,让你汲取最原始的教化,这便是家风的力量所在,人类因此得以血脉不断文明不坠 。
县烟草专卖局 王超
宝贝,你能抱着书入眠吗?
月月,看着你的睡颜,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就在刚才,你还因为闹着要再玩会儿ipad而不愿意睡觉,不停讨价还价,甚至抱着ipad身着单衣远远逃开,直到妈妈夺下ipad,狠狠批评了你才不甘心地哭着钻进了被窝 。我们由ipad引起的矛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虽然家里有不少适合你看的绘本,但是看绘本远没有ipad那样的吸引力,妈妈已经开始担忧你会被ipad“拐走”了 。
我的宝贝,月月,你知道吗?我们家有着很好的读书传统 。我的爷爷,就是那个你觉得像老村长“慢羊羊”的太公,他有一柜子引以为傲的“宝贝”,就是他的书 。他常在别人面前自夸自己是村里藏书最多的人 。的确太公的书很多,多是明清时期半文半白的小说 。当年太公虽然出身贫农,但是上过几年私塾,认了不少字,原本有机会到镇里当文书,只因太婆是富农,于是只能做了一个面朝黄土的庄稼人 。但是对于读书,太公却有自己的执着 。太公的弟弟死得早,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叔公就撒手人寰了,叔公的妈妈日子过得实在紧张了就打算让叔公回家帮忙干些活,太公坚决不同意,在太公眼里,即使是种地,也要做一个会读书的种地人,当时太公家里除了外公还有三个姑婆,总共四个孩子,但是太公还是省出钱来给叔公交了学费,让他顺利高中毕业 。太公经常说“不读书不知礼呀!”在吃不饱的年代,太公却“不务正业”坚持买书,渐渐的,书越来越多,于是把家里当时最值钱的,据说是名家雕刻的大柜就升级成了书柜 。对于这些书,太公极为宝贝,基本上是不外借的,碰上关系好实在不好意思拒绝的,也一定要约定好什么时候归还,一旦过了约定时间,太公就会亲自上门去要书,为此,太公被扣上了“小气”的帽子 。不单对别人,对自己的孙女他也是“铁面无私” 。记得有一次,妈妈拿了《镜花缘》看,太公是千叮咛万叮嘱,一定要好好保管,一套书还没看完,太公已经来视察了好几次,每次见面都是:“看完了吗?别丢了 。”太公最担心丢书,妈妈把太公的《狐狸缘》不小心给丢了,为此太公心痛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禁止妈妈去借书 。为此,你外婆好几次埋怨太公的“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