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文言文》教案怎么写?( 五 )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
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