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四 )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
练习: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