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豆的夏天观后感怎么写?( 三 )


难得国产电影有针对学龄儿童的,今天算是一睹为快,孩子看得也比较尽兴,最后麦豆跟乡下小伙伴们告别的时候,孩子感动得直落泪 。
从这个电影的上映场次安排可以看出,这是个小众电影,赞助学校的部分师生都来捧场了 。影片取景于莱芜,这是部本地电影 。先不说制作精良与否,单从内容上看,基本上能够满足学龄儿童的审美和认知水准 。
在城市长大的麦豆被爸爸送到乡下的奶奶家过暑假,经历了种种不适,尤其是与乡下小伙伴们的矛盾和冲突,麦豆慢慢变得懂事,离别前跟小伙们难舍满分,也懂得了体谅他人,与别人慷慨分享 。乡下的这段生活见证了麦豆的成长,他体验了另一种生活 。
从刚到奶奶家吃饭开始,饭桌上的辈分座次,按辈分的称谓,到翠翠的礼让长辈,种种规矩让麦豆无所适从,他只是忙着用手机拍图,这个拍照习惯跟成人比较相似 。乡下的生活真是精彩地让麦豆亢奋不已,小河里摸鱼,生火烤鱼,捉蝎子,捉迷藏,麦豆从一个陌生的旁观者逐渐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赢得了小伙伴们的喜爱和称赞,尤其是麦豆在铁板上给大家烤薯条,浇上蜂蜜,小伙伴们一哄而上地吃了个精光,虽然引发了火势,挨骂挨打,但是在小伙伴们心中树立了威望 。
故事中唯一的小姑娘翠翠家境不好,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卧病在床,小小年纪学会了洗衣做饭,功课也是非常优秀 。麦豆跟她结伴翻越了大山,穿过了村庄,来到了镇上,找到了父亲 。父亲疼爱地抚摸着翠翠的辫子,给孩子们买了肉丝面,翠翠一个劲地说“真好吃,真好吃!”临分别前父亲给了翠翠钱,说学习耗大脑,嘱咐她多买些好吃的 。这一切的一切在麦豆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小姑娘的家境竟然是这样,翠翠却样样都独立,还善解人意 。离走前,麦豆把PAD给了翠翠,希望她能喜欢里面的歌曲,因为翠翠的唱歌据说是学校里最棒的 。
故事的最后讲述了孩子们去佛峪探险,路上有欢笑,也有冒险,在这次经历中每个人都学会了互助,分享和友爱,手拉手行走在山间,幸福的微笑洋溢在脸庞,这才叫童年的生活啊,纯粹的,质朴的,充满了爱和友善 。
最后的离别场景非常感人,狗蛋拿来了土鸡蛋,二坡拿来了新采摘的核桃,翠翠拿来了送给麦豆的画,麦豆也大方地送给了小伙伴们玩具,并相约来年再相聚 。
现在反映学龄儿童生活的电影太少了,儿童节都没有适合孩子们看的电影 。这个年龄档的电影不受人关注 。记得小学六年级的寒假,学校强制性地让观看十部展现儿童的电影,我就记得一部叫做《火焰山来的鼓手》,大家被要求写十部电影的观后感 。我想,电影艺术对人的渗透是多元的,潜移默化的,一部好的电影会让人念念不忘,对人各方面的塑造是悄无声息的,但却是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