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二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
刚开学,放慢速度,让孩子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收心工作之后,第一节课检查预习,学生读了课文后,思考:“课文中描写的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希望孩子们的回答积极向上的,预设“我觉得这所学校很美丽 。”“我觉得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很快乐 。”……但现实和愿望总是有距离的,与我的想法有些背道而驰 。
郭翰聪站起来说:“我感觉那所学校有点古老 。”他说得虽然有点偏 。接下来,朱铭熙站起来回答:“我觉得那个学校很差的 。”我一愣,再请一个学生,他说的话让我一惊:“老师,那个学校很穷 。”……不行,这样任由他们说下去,我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转,越转越远,还能回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吗?我略一思索,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你们一定能发现这所民族小学是很吸引人的,看看这所民族小学好在哪儿呢?”──这下,学生们的思路没有像脱缰的野马了,他们说出了这样的感受:“民族小学的学生的服装很鲜艳 。”“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植物,有绒球花和太阳花,还有凤尾竹 。”“那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上课很专心 。”
不同的问法,不同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跟着教案,适时调整教学设计 。这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课堂是可以预设的,同时,课堂也是生成的灵动的多变的 。许多时候,老师做不到先知先觉,学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趋,时时处于被掌控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问得精问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广度,又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度 。教师得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不妨换一种问法,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去感受去体验课堂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是一课阅读课,资料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并不难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我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构成了强烈的比较,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我读通、读懂,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景→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由于学生喜欢神话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异常是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时,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的特点 。也能从句子中体会到渔夫的善良、冷静和聪明的特点 。总结文章所能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抓住描述渔夫的心理活动的那句话来分析,“这时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必须能压住他的妖气 。”让学生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 。从而得出“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