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 。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 。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 。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习一点儿苦都不能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
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 。学习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 。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 。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 。这能成才吗?
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 。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 。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 。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学“学” 。怎么做事儿的,怎么学的就怎么教 。也就是以事的“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 。而实际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全副精力都在备课上,在学“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讲得不透彻 。现在学习科目多,时间不足,各科老师都在疯狂赶课、赶进度 。大家都忘了像学生一样“学”,学生是否学得有趣,是否乐意参与 。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剩下了“学性”,哪里还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这不能不令我们觉醒呀!
我们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各种专业能力 。也要注意解放了学生,比如他们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指导 。包括观察方法,结果,分析,总结等,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 。允许有问题就问,培养质疑能力 。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怕他们危险 。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的社会中去扩大视野、积累阅历 。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的时间表,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一点他们喜欢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