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800字如何写?( 九 )


无美不备的《论语》的伦理思想核心是“仁” 。“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 。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 。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 。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人 。”这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 。具体做法是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能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 。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 。“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践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以及对天下人的仁爱之心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重要在于那一个“仁”字 。

论语读后感800字如何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 。《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 。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