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范文有没有?( 七 )


以前就听朋友夸张的阐述 ,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文风恣肆雍容 , 让很多没有饱读史书的人 , 豁然开朗 , 一旦捧起来 , 就会陷进去,抱着不信邪的心态 , 我也试一试 , 原来历史可以真的这样好看呢 , 夹叙夹议夹评论 , 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了明朝万历年间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 , 人心被制度的扭曲 , 更是让我学习了一种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
以前的史书里 , 历史人物都是被有着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设”并夸张处理 , 而这本书采用的却是“聚焦”的写法 。万历十五年 , 这个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发生的林林总总 , 看似平淡无奇 , 却已为大国本朝的衰颓埋下了伏线 。怠政罢工的万历皇帝 , 雷厉风行却悲剧收场的张居正 , 位极人臣却未老先衰的首辅申时行 , 战功卓著却孤独终老的将领戚继光 , 刚正不阿却争议不断的海瑞 。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角色 , 在《万历十五年》中一一出现 。但是在这本书里 , 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饱满的、鲜活的 , 也并不都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 。认真读下去 , 就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苦恼 , 他们的梦想 , 他们的野心 , 他们的无奈 , 他们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种切入笔法细微得很 , 但牵动全文的是一条张驰自如的线:牵出这高拱、郑贵妃、邹元标 , 牵出耕织伍旅、财贷制度、民德风俗 , 牵出官场的阴与阳 , 皇尊的欲和权 。合上书后我鲜明地感受到书中的里承外合、互文相应的妙处 。
黄仁宇写的不是“巧合” , 而是“必然” 。他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 , 告诉了我们 , 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 , 不是官员阳奉阴违腐败无能 , 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 , 不是首辅拒绝改革无德无能 , 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拘泥成例 , 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 , 已经耗尽了生命力 , 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 , 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 , 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 , 还使16世纪末 , 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 , 要么身败名裂 , 要么壮志未酬 。归纳《万历十五年》 , 黄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达: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 , 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 。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 , 至明代至极 , 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因为这个症结的存在 , 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