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四 )


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 。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 。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 。
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 。作为肉体的生命 。人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特殊的自然存在物 。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 。二是精神生命 。意识性使人的生命扬弃了动物自在的本能,成为自为的精神存在 。人正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是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了自由 。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 。三是社会生命 。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 。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 。冯先生在呼唤,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 。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 。即使对于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儿童,我们的教育也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职责 。这种对生命置若罔闻、甚至践踏生命的的教育太值得我们反思了 。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的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解放儿童 。所谓“解放儿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一方面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儿童当“人”看,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分的功利是我们眼中只有“物”,没有“人”,孩子对我们来说不过是考试的机器,是为老师获取分数、获取利益的工具 。“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已离学校太远 。这是对孩子的虐杀,也是对教育、对历史的犯罪 。刻不容缓,教育,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