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读后感如何写?( 三 )


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 。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
《远山淡影》还描写了积极向前、乐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习惯但在民主观念上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新崛起的阶层“三菱公司董事长”的夫人和儿子,虽有日本血统但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现了战后日本的变化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 。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是关于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和仍然坚守战前日本民族传统和气节的悦子的爸爸的对话,像是我们现在爷爷和00后孙子的对话一样,都觉得对方顽石一般,这也是从最真实的一面给我们展示了二战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争 。
日本作家的小说都非常容易读下去,他们的字句总是会被我一种雪地白茫茫却又不知道下一个脚印踩下去是否会陷入深渊的迷离感 。这位诺贝尔得主对人性的洞察在这本薄薄的书用浅白的对话间毫无波澜地展示了,不得不说观察生活的'用心 。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远山淡影》,有些内疚与伤痛我们刻意在心头萦绕浓浓的雾,那些我们爬过的山,我们远离,终于不再那么清晰 。

《远山淡影》读后感如何写?


《远山淡影》读后感800字
墨筠
读完《远山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件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件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 。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山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 。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山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来填充 。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来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山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来、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山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 。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山远景 。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