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声音作文怎么写?( 十 )


小的时候 , 我们男孩子还是有些羡慕那些女孩子的 , 因为那时家里都很穷 , 大人给的零花钱非常有限 , 女孩子一般头发留个几年就可以买几十元 , 那个年代算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了 , 这些就成为她们自己的零花钱 。每次听到有人吆喝着“收头发辫子喽” , 我们小孩子便都会围在旁边 , 看有谁家的姑娘有“运气” 。之所以说“运气” , 是因为并非你有辫子就能卖到自己理想的价钱 , 这得收头发的人来分辨头发的品质、长度、粗细等 , 还要根据当时的行情 。
我们男孩子唯一分一杯羹的机会是有个姐姐或者妹妹 , 看她们能不能分一点给自己 。记忆中我的姐姐卖过两次头发 , 她比我大好几岁 , 比较疼我 , 这些钱大部分都花在我的身上了 。现在的女孩子应该没几个愿意把自己的辫子卖掉了吧 , 除非她实在想留短发 。
说到零花钱 , 自然不得不提流走于乡村间的货郎 。其实在我生活的年代已经少多了 , 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间是非常普遍的 , 因为那时的集镇还没形成固定模式 , 物质的流通主要靠这些货郎 。所谓货郎 , 一般是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 , 有时候还带着孩子 , 挑着两个很大的竹篮 , 竹篮里盛着各种生活用品以及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用品和零食等 。
货郎一般摇鼓叫卖 , 货郎摇鼓还有名堂 , 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 , 出动 , 出出动 。”唤人们出来购货 。人出来多了 , 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当然也有的自编了顺口溜 , 把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 。这些声音算得上童年最欢快的音符了 , 我们总能挑到自己喜欢的物品 。而且这种交流方式不限于货币 , 用其他的物品交换也可以 , 如果没有零花钱 , 我们会把家里翻个遍 , 看看有什么不用的东西可以拿来换 。
我记得村里有很多老奶奶甚至可以用每日梳头掉落的头发攒起来换几块糖果给孙辈们吃 。女孩子一般会买发卡、发箍、头绳、皮筋等 , 男孩子则首选弹珠、玩具刀枪之类的 , 当然各种小零食是大家的共同选择 。大概从我上小学时这种传统的物质流通方式就消失了 , 因为杂货店开始兴起 , 货郎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他们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买卖或者转行了 。
货郎的消逝不代表这种游走各处的买卖方式的消逝 , 作为“没见过市面”的我们 , 还是有所期待的 , 尤其是炎炎夏日 , 一听到“卖冰棍喽 , 卖雪糕喽” , 我们便会鱼贯而出 , 拿出已经攥湿了的一毛两毛钱的纸币 , 买上一支 , 美美地享受一下 。最便宜的是一毛钱一支的老冰棍 , 雪糕和豆沙的要两毛 , 也有其他的更贵一些的 , 不过我们很少有机会品尝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