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来的是乌鸦读后感1000字( 三 )


约翰?厄普代克曾说,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
尤其是读他的短篇小说,更能感觉到一种轻盈、容易与愉悦 。不需要拨开长难句的迷雾,卡尔维诺的叙述总是简洁的、平静的、不带说教的,甚至带着点儿奇幻戏剧的色彩 。在他的小说中读者似乎看不到作家的身影,他看似用客观而轻盈的笔触,实际却在写人生不可避免的困境 。在短小的篇幅中,卡尔维诺抓住了最值得玩味的生活片段,灵活生动地写出现实生活的复杂,一击即中 。
《最后来的是乌鸦》是卡尔维诺第二本书,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卡尔维诺早期的风格,一个还不是更成熟的卡尔维诺 。这本书写于一九四五年夏天到一九四九年春天,一共有三十个短篇 。其中有一些短篇此前已经收入到《短篇小说集》中,乌鸦则更为全面地收录了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一位作家的成长之路 。
当时的卡尔维诺还是个青年,但他所展现出来的天赋已经让人惊叹 。据说他有着构造复杂、精巧的大脑、堪比爱因斯坦,虽然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得以从文字中窥见卡尔维诺叙事的繁复与精巧,也能捕捉到他的敏感 。
第一部分“抵抗运动”主线的短篇《路上的恐慌》,写一个通信员穿越敌区时的心理活动 。第一营的“千斤顶”是全旅最快的通信员,他认路准,从不迷路也从不会受伤 。但面对战争的游戏,可就不像记忆里在森林游玩这样愉快了,这是一场相互追赶、相互躲藏的游戏,有致命的危险 。他也想在干树叶的海洋中迷失,在那里游弋沉浮,但他的双腿在载着队友的希望,更载着他自己的希望 。在黑暗的山坡上、在荆棘丛生的山谷中,每个树上,每丛荆棘里、每个石子堆……到处都是德国人,都是他们的头盔、他们升起的步枪 。其中有个叫“龚德”的,千斤顶总感觉他在身旁,跟他一起走着,互相追赶着 。“龚德”就是千斤顶内心的恐慌 。“加油,千斤顶”,他的战友对他说 。而当他起身的那一刻,“龚德”也跟着他一起上路了 。卡尔维诺用“龚德”这个形象映照出战争时期人们内心的恐慌,而战友的鼓励和爱人莱吉娜的形象,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对安定生活的期盼 。卡尔维诺并没有用沉重、压抑的文字,看似给了读者轻轻一击,实则在各种晦暗不明的景色和隐喻里,带有那个时代深深的悲伤 。
同样在森林里被追赶的主题《去指挥部》,也有类似的寂静 。森林似乎越来越密,越来越寂静,拿武器的士兵和没拿武器间谍的,双方的姿态很明显 。“这一条路,总是通往一个什么地方的 。到指挥部不是从路上去的 。”其实没拿武器的人心里明白自己的结局,但他还是抱有希望,只要他能有片刻自由,他肯定会逃掉,他对未来忽然又十分笃定起来,最后士兵拿起子弹、扣动扳机、子弹进到他的身体,他还妄想自己活着,到神经还可以思考的最后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