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怎么写?( 七 )


在一开始,冯谖托人告诉孟尝君要做其门客,孟尝君使人问冯谖,有何爱好与才能 。冯谖说“客无好”、“客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 。对于这个“笑”,到底是何用意?一般的说法认为孟尝君是嘲笑 。可嘲笑又为什么接受了冯谖的请求?回答说,因为他很有钱,并且说他与当时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都养有许多食客,号称“食客三千”,以至于有“战国四公子”之称云云 。我认为这种看法表面上好像非常合情,然而实际上却不十分合理 。我们知道对于要求到他的门下作食客的人,孟尝君可能都要询问这个食客有什么本事 。那些不学无术之徒,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要尽其想象夸张之能事,尽可能的夸大其辞,以期获得更好的物质待遇,不至于被“食以草具”、“食无鱼”、“出无车” 。类似的回答孟尝君听的多了,对于那样的食客他也见的多了 。然而在问冯谖同样问题的时候,却听到了与常人迥异的回答,他在朦胧中已经隐隐感觉到了这个人的不平常,这里的“笑”是意味深长的笑,而不是鄙视的嘲笑 。如果作“嘲笑”来理解,我们说孟尝君岂不与他的“左右”处于一样的层次了吗?把他们等而同之是不对的,这与他当时的地位、声誉,甚至能力等都极不相称,这里的“笑”绝对不是简单的嘲笑 。下面我们还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个问题 。
冯谖做了食客,起初是最低的待遇,“食以草具”,这与他的才能远远的不相称,于是他“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左右告诉了孟尝君 。对于这样的要求,孟尝君的反映平平常常,左右也是平平常常 。我们可以运用数学上的百分比打一个比方,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中,只有5%的人被“食以草具”,这就是那些没有什么真本事并且连撒谎的本事也没有的人 。而有鱼吃的人占大多数,大概85%的样子 。接下去,冯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长铗归来兮,出无车” 。左右笑之,而孟尝君还是平平常常,不以为奇 。满足了他进一步的要求 。我们从左右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有车坐的人占少数,大概占到9%的样子 。这部分人可能的确是有一些本事的人,并且很可能已经给孟尝君出过奇谋、立过卓越功勋,已经受到孟尝君赏识的人 。“左右”想,你这种人,什么本事没有,还想要车坐,太不应该了 。当冯谖提出“养家”的要求时,左右“皆恶之” 。“皆”是强调人的多,“恶”是说众人对冯谖的厌恶程度 。这种无才无德的人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得寸进尺,一定是“贪心不知足”之徒 。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在孟尝君门下不单自己作食客,还要养家,这样的人绝对是寥寥无几,很可能只有冯谖一人 。而此时,孟尝君仍然是不紧不慢、不急不气,平静的答应了冯谖的要求 。这一方面说明了孟尝君的富有,另一方面也说明孟尝君对于冯谖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期待:“他是一个不平常的人,他提出的要求越多,就越印证了我的猜想 。”满足了自己所有的愿望,冯谖不复歌,过起了安稳而又满足的生活 。当然我们说,冯谖实际上是在找机会,以便报答孟尝君的厚遇 。孟尝君出“计”,招人到薛地收债,从这种郑重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干的事 。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借钱容易还钱难 。更何况借孟尝君钱的又大多数是当时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老百姓呢!当冯谖提出要到薛地收债,孟尝君得知这个消息,“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他自己也很奇怪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人愿意去做 。孟尝君的反映正印证了上面我们的推测,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 。前面我们提到这实际上是冯谖向人们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篇文章,在孟尝君的心目中从冯谖开始提出要求起,孟尝君就一直在心底里对于这个人抱有一种期望,他提出的要求越多,孟尝君就越认为冯谖不平常 。当他得知要到薛地收债的就是“乃歌夫‘长铗归来’者”的消息时,他非常激动,孟尝君“笑”曰,这个地方的笑,我们认为是欣慰的笑,激动的笑 。冯谖在孟尝君的心目中,从一开始到现在可以讲,地位是一直上升的 。而在左右的心目中,冯谖的地位是每况愈下的,包括到了冯谖到薛地收债这件事情发生,因为“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口气完全是一种不屑与看不起 。就冯谖在左右与孟尝君心目中的地位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