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极弱却不内乱的原因范文有没有?( 二 )


真宗之后是太子赵祯即位 , 即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宋仁宗当时只有13岁 , 刘皇后召来首辅丁谓和参知政事王曾 , 传达并请他们起草真宗遗诏 , 内容是:“由皇后处分军国重事 , 辅太子听政 。”王曾回来起草时加了一个“权” , 即“权由皇后处分军国重事” , 这个“权”字是暂时之意 。丁谓看了说皇后传达遗诏时没有这个权字 。王曾义正词严地说:“我朝无母后垂帘的做法 , 现在帝幼 , 所以权宜让母后临政 , 权字是让母后明白这只是短期的做法 。再说增减制书 , 是本臣职内的事 , 这是先帝定的特许制度 , 你作为首辅 , 岂可对规制不郑重 , 自乱章法呢?”一席话驳得丁谓无话可说 。草诏完成后送进宫内 , 刘皇后早已听说了王曾的那一番话 , 所以也没敢修改就颁布了 , 这为将来防止太后篡位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
在仁宗登基后 , 刘皇后升为刘太后并听政 。刘太后临制时间一久 , 心里不免要异动起来 。一次 , 参政鲁宗道来遏见太后 , 太后试探地问武则天这人怎么样 , 鲁宗道明白太后的用心 , 即正言厉色地回答:“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哦 , 怎么说?”“幽嗣主 , 改国号 , 几危社禝 , 尚得谓非罪人么?”太后听了默然无语 。后来 , 太后和仁宗同去慈孝寺 , 太后乘车先动 , 鲁宗道立即冲上去拦住 , 对太后说:“夫死从子 , 古有规矩 , 太后母仪天下 , 不可以乱大法 , 以免为后世讥讽” 。话没说完 , 太后就明白了 , 忙招手让仁宗先行 , 然后在后面跟上 。由于鲁宗道的直性和胆识 , 人都称他为“鱼头参政” 。正是由于几位大臣的直谏和约束 , 刘太后始终没敢造次 , 直到年老时 , 她去太庙主祭 , 实在憋不住了 , 不顾大臣的反对竟穿上龙袍 , 过了一把瘾 , 不过也仅此而已 , 至死没敢篡位 。
宋仁宗在太后去世后亲政 。他极宠幸张贵妃 , 为取得她的欢心 , 一次授予她的伯父和养父三司使张尧佐宣徽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项要职 , 朝野上下无不震惊 。包拯率先上章谏阻 , 弹劾张尧佐无功食禄 , 窃居高位 , 不知羞耻 , 同时批评宰相文彦博、宋庠曲意阿循 , 使皇上做了“私昵后宫”的错事 。谏官吴奎、御史中丞王举正、御史张择行、唐介也纷纷慷慨陈词 , 竭力劝阻 。在廷辩时 , 包拯“音吐激愤 , 唾溅帝面”(朱弁《曲洧旧闻》) 。张贵妃见势不妙 , 连忙告知张尧佐 , 让他主动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 。过了八个月 , 张尧佐再次被擢升宣徽使 , 调往河阳 。御史唐介得知后又上奏抗言:“外戚不可预政 , 皇上前面从谏如流 , 已收回成命了 , 今为何复命 , 自乱章典 。”仁宗召唐介私下说:“任命是我定的 , 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啊 , 好多人都有这个意思 。”唐介却抓住把柄 , 说:“那是宰相文彦博私下讨好贵戚 , 所以有这个意思 。”仁宗火了 , 一甩袖就走 。唐介不屈不扰 , 第二天上朝又上一疏 , 劾奏文彦博私通贵戚 , 不称相位 , 请即日罢免 。递上后 , 仁宗一看就火大了 , 把文本丢在地上 , 训斥说:“你再来多言 , 朕就把你远放到穷乡僻壤去 。”唐介并不畏惧 , 竟拾起奏章 , 认认真真地朗声读了一遍 , 读完还说:“臣为国事 , 连死都不怕 , 难道还怕远放吗?”这时大臣们都在殿内 , 唐介看见旁边站着的宰相文彦博 , 就当面大声说:“彦博应自省!如有此事 , 不该隐藏 。”这时文彦博抗不住了 , 只好出来说:“臣不称职 , 愿即避位 。”唐介所指的事 , 是说张贵妃的父亲尧封曾是文彦博父亲的门下客 , 贵妃未入宫时 , 认文彦博为伯父 , 入宫受宠后 , 文彦博私下送了灯笼棉 , 这是蜀棉与金丝混纺特制而成的珍品 。仁宗起初很恼火唐介的言论 , 后来调查得实 , 便把文彦博罢相 , 去许州任知府了 , 外戚势力也为此收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