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读后感怎么写?

《团圆》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绘本 , 当我读给孩子听时 , 读到结尾 , 眼泪早已湿了视线 。
一本好书 , 本就是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读的 , 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人都可以读 , 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团圆》就属于这一类 , 它讲述了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过年回家和家人团圆后又分离的故事 。短短的几页 , 包含的内容却很多 , 有爸爸拉着红皮箱回家过年 , 给妈妈和我带礼物的欢乐 , 也有爸爸补窗户缝、贴春联、换灯泡的忙碌 , 更有爸爸带我在屋顶看龙灯的热闹喜悦、我们一家包硬币汤圆的感动温馨……这些平凡的生活民俗场景 , 配着明暗交替的绘画 , 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
读完《团圆》 , 小时候那些温暖的时光一下子就涌到了眼前 。
我的爸爸是一名司机 , 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 。可印象中 , 不管多晚 , 妈妈做好饭都会坚持等爸爸回来一起吃 。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们爸爸回来咱再吃饭 。说完就忙着扫地、洗衣服、纳鞋垫、织毛衣……我和弟弟妹妹就开始等爸爸回家 。怎么等呢?我们仨是像三只小夜猫一样 , 竖着耳朵听 , 听大街上车的声音 , 判断那声音是否是爸爸车的声音 。爸爸开的小货车总是“咚咚咚嘟——” , 声音响亮厚重偶有间歇 。
我们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弟弟妹妹:是爸爸 , 爸爸的车 , 爸爸回来了!我:不是 , 这不是爸爸的车 , 是吧?妈妈!
果真 , 小货车嘟嘟嘟的声音越来越近 , 驶过我家门前 , 终于走远了……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注意和倾听 。我、弟弟、妹妹:是爸爸的车 , 爸爸回来了 , 妈妈!妈妈微笑着 , 转身去厨房盛饭 。我们仨便飞快地跑向院子 , 打开大门 , 向着同一个方向 , 在门口的暮色里翘首张望 。
小货车在门口停下了 , 爸爸从小货车里走出来 。“爸爸 , 爸爸 , 爸爸!”我们仨变成了三只小鸟 , 奔到爸爸怀里 。爸爸牵着我们仨 , 笑着走进屋里 。饭桌上 , 妈妈早已盛好饭菜 , 摆好桌椅 , 碗碟里冒出的热气 , 有浓浓的饭菜香 , 氤氲了整个屋子 。
回忆涌来 , 又一次湿了眼眶 。那些美好的时光啊 , 似一粒粒珍珠 , 回想起来 , 就能让过去和现在的日子闪闪发光 。
《团圆》作者余丽琼说:“故事中赶回家团圆的‘爸爸’在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 , 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 。其实 , 他给孩子带来的何止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 , 带来的还有投入的依恋……”